第一百七七节 首级

  事情变得很不妙,也彻底超出了控制。鲍勇和傅从之都失去了信心,变得惴惴不安,连忙下令两营军士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刺史府。不管怎么样,先找到曹辉、杨天鸿二人再说。
  令人惊讶,鲍勇和傅从之刚刚走进军营,禀明身份,立刻就被杨天鸿下令拿下。军帐里都是杨家亲卫,一帮人蜂拥而上,根本不给鲍勇和傅从之说话的机会,绳索牛筋抛将过去,将两个人捆了个结结实实。
  用牛筋这种东西捆人,无异于受刑。杨通力气很大,牛筋深深勒进了鲍勇的皮肤,痕迹最深的地方,甚至渗出了血水。鲍勇虽然拼命挣扎,却只能让牛筋陷得更加紧密。他无比狂怒的连声咆哮:“杨天鸿,你想干什么?本将乃是朝廷所封的锐锋营主官,虽说品级没有你那么高,却也是兵部下发印信,吏部存有文档。你,你区区一介黄口小儿,有什么资格擅自拿人?老子不服,就算是告到陛下面前,本将也要与你辨个是非清楚。”
  杨天鸿端坐在椅子上,抿了一口茶水,眼睛注视着暴跳如雷的鲍勇和傅从之,淡淡地说:“不服是吗?那我就让你变得服服帖帖,老老实实认罪。”
  傅从之在旁边跺着脚喊叫起来:“认罪?我与鲍将军何罪之有?”
  杨天鸿从旁边军法官手中接过一本记录时间的小册子,扔到二人面前,言语俱厉:“从京师到安州,锐锋营和铁甲营居然走了四个月零九天。同样的一段路,本将麾下玄火军只花了二十天时间。鲍营官、傅营官,你们究竟是出来打仗?还是踏青玩赏?”
  鲍勇歇斯底里咆哮着:“京师至安州之间没有官道,沿途崎岖难行,锐锋营和铁甲营现在抵达,已经算是走得快了。你可以查查历年来京师派出救兵前往安州的记录。我和傅将军绝无推托,所言非虚。”
  杨天鸿看了一眼怒气冲冲的鲍勇,淡淡地说:“我何必去看那种东西。你们来得晚了,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。越人入寇,路上多耽误一天,我大楚百姓就要多死一人。身为朝廷武将,上不思忠君爱国,下不思保境安民,能拖沓就拖沓,能偷懒就偷懒。若是人人都像你们这样,又岂能有国家?岂能谈得上什么军队?”
  鲍勇本能的想要张口怒骂,却被捆在旁边的傅从之用手肘捅了捅后背,只得按捺住怒意。这边,傅从之活动了一下被捆绑酸麻的肩膀,眼睛里闪过一丝恨意,陪着笑,对杨天鸿道:“杨将军,大家都是为朝廷做事。锐锋营和铁甲营的确是来得晚了,可是这路上实在难走,并非我等故意推托。还请杨将军海涵。越人大军既然退去,这功劳我与鲍将军也就再无分润。不如,我们共同写上奏折,禀明事情前因后果,由兵部定夺。这般处理,杨将军觉得如何?”
  杨天鸿注视着面带笑意的傅从之,言语平静:“此次出兵,以玄火军为主。身为三军主将,本将有一个问题想要问问二位。”
  傅从之骤然生出一股不妙的感觉,却不知道对方根底,只能讪笑着点头应答:“还请杨将军示下。”
  杨天鸿目光逐渐变得阴冷,隐隐透出几分杀意:“按照朝廷各军定例,锐锋营和铁甲营负有京师巡防之责,士兵军官绝对不可出现缺额。从京师出发前,本将在兵部看过两营名单,锐锋、铁甲总计兵力超过四万。也就是说,傅将军和鲍将军麾下,应该各有两万人。然而,之前入营的时候,本将派人清点过,你二人麾下两营军兵,只有一万八千三百余之数。这缺额足足超过五成。傅将军、鲍将军,对此,你们是否应该给本将一个合理的解释?”
  鲍勇猛然睁大双眼,释放出恐惧、不安和焦躁。
  他看见了傅从之的眼睛,目光也和自己差不多。甚至,傅从之的恐惧比自己还要强烈得多,就连身体也在剧烈颤抖,仿佛随时可能摔倒。
  直觉告诉鲍勇,这次事情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。也许,耽误时间只是个借口。杨天鸿真正想要下狠手对付自己才是真的。要知道,各军各营缺额的现象,几乎存在于大陆所有国家。即便是最为强盛的秦国,军兵数目也不可避免有所缺失。若是没有这部分能够装进自己口袋里的饷银,也就没人愿意做什么领兵将军。杨天鸿现在提起此事,他……他究竟想要干什么?
  傅从之显然要比鲍勇更能看清楚形势。他强忍着恐惧,战战兢兢地说:“敢问杨将军,我,我,我愿意交出将官印信,只求将军将此事原原本本上报兵部,由朝堂上的诸位大人们来做出决断。”
  傅从之历来都要比鲍勇聪明。
  他已经看出杨天鸿的杀心。傅从之很是后悔,自己根本就是被财富功名抹花了眼睛,居然没有想到这背后关键,稀里糊涂一头撞进安州城来。现在,后悔已经来不及了,只能是期盼着杨天鸿会放自己一马。只要可以活着离开安州,此事就有转圜余地。毕竟,在京师经营多年,傅从之也有自己的人脉,上下活动一番,他有很大把握能够抱住自己的铁甲营主官之职。当然,训诫和惩罚少不了,甚至还要拿出一大笔银子。可是与直接被别人砍掉脑袋,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结果。
  鲍勇却没有傅从之想的那么周全。他当即咆哮起来:“老傅你傻了吗?何必跟他求饶?大不了,把事情闹上兵部公堂。我倒要看看,他杨天鸿是否连尚书大人的话也不听?敢动我?信不信老子让你连本带利全部吐出来,到时候死得不明不白!”
  “扑通”一声,这边傅从之已经跪倒在地上,对着杨天鸿连连磕头。
  在为官之道方面,傅从之要比鲍勇老练得多,经验也更加丰富。
  此战大胜,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,再也无可怀疑。
  歼灭数万越人,保得一州平安。这两项功绩足以让杨天鸿封侯。然而,封侯这种事情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过,对于武将,文臣一向戒心深重。顺明帝也会从各个方面限制武将的实力。杨天鸿太年轻了,又是归元宗门人,俗世规则对他的限制不大。可以想见,骤然得到封赏,必定是风光无限。
  杨天鸿这个人很聪明。也许是因为家族遗传,或者是在权力方面清楚哪些事情能做,哪些事情不能做。傅从之的恐惧,也就来源于此。
  没错,自己和鲍勇的确是延误了时间,错过了歼灭越人大军的最佳时机。只是按照朝廷惯例,这种事情可大可小,睁只眼闭只眼其实也就过了。杨天鸿之所以死死抓住不放,就是想要用自己和鲍勇两个人的脑袋,为他自己增加更多的晋身资本。
  身为主将,当然有资格斩杀麾下不听号令的武官。这种事情也是可大可小。往小里说,应该是军队内部正本清源的严肃之举。往大里说,也可以理解为主将擅权,性情残暴。
  御史文官就是吃饱饭没事干的那种人。风吹芝麻皮之类的小事情,也会被他们在奏折上吹嘘变成龙卷风刮走一座山脉的可怕灾难。在维护国统和文士利益的原则问题上,御史永远不会犯错,就算越人蛮夷入寇大肆掳掠,御史仍然只会站在道德高度对其进行谴责。类似的事情,傅从之早已见怪不怪,即便是杀人如麻的北地戎狄,御史仍然抱有能够用圣人言语将其教化的幻想。
  打仗,总要死人。不是己方的军队死伤惨重,就是对手被斩杀无数。天下各国都有御史,这帮文官纯粹就是吃饱了饭没事干。无论胜败,他们都会给皇帝上一份折子。在御史看来,自己一方若是战死者甚多,就是武将昏庸无用,纸上谈兵。这种庸人根本不配呆在军队里吃这碗饭,还是早早打发出去。可若是己方胜了,阵斩无数,御史又会上奏朝廷,说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,多杀无益。一次性砍掉了成千上万的敌人脑袋,日后必然引起对手报复等等。
  总之一句话,领兵出征就是个烫手山芋,无论谁接到都很麻烦。御史根本看不见平民百姓疾苦,只会按照他们自己独特古怪的思维去理解整个世界。傅从之对于此道就颇为了解,所以才撺掇着鲍勇一路缓行。毕竟,安州乃是曹辉治下,就算延误战机,导致安州被越人攻占,锐锋营和铁甲营最多也就是“迁延时日”。可无论胜了还是败了,都得有人站出来抵挡御史的攻击。在这个问题上,很多武将都变得油滑,宁愿什么也不做,也绝对不会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。
  当然,决定问题的最关键人物,还是皇帝。顺明帝不是御史,他当然希望看到胜利战报,看到斩首无数之类的字样。只要顺明帝一语定之,御史什么的也就不必担心。说穿了,御史就是一群思维独特的看家狗,主人站出来吆喝几声,再凶暴的狗也只能老老实实闭上嘴。
  此前在驿站得知安州大胜,阵斩十万消息的时候,傅从之对此抱有怀疑。然而,杨天鸿的这番做派,使他彻底打消了原先想法,觉得就算十万这个数字略有夸大,应该也是与实际没什么区别。
  玄火军立下大功,顺明帝必定龙颜大悦。
  然而御史却不会白白放过这个上蹿下跳的机会。他们永远不会看见曹辉奏折上“安州平定”之类的文字,只会牢牢抓住“阵斩十万”做文章。傅从之用脚趾头想想都能知道,只要玄火军返回京都,或者红翎急报送至朝廷,立刻就会引发一场针对杨天鸿的轩然大波。其过程,不外乎是御史们对杨天鸿和玄火军应有的赏赐百般责难,甚至有可能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
  杨天鸿终究不是文人。武将只会让御史们嗤之以鼻。无论你立下天大的功劳,武将就是武将,见了品级再低的文官仍然要老老实实磕头服软。
  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先例。几百年前,远征西海的定边侯屡次大胜,大军回朝之后,却被御史抓住军费物资消耗甚多的问题死缠不休。说起来,也是定边侯自己不干净,军费物资超出正常耗用四成以上。最后,定边侯所有功绩因此被消弭,本人爵位也一撸到底,变成只有三百户封爵的骑都尉。
  傅从之思维灵活,他已经想到了杨天鸿要借用自己和鲍勇的脑袋,保住他应有的功绩。
  斩首十万颇得顺明帝心,御史只能把矛头对准姗姗来迟的锐锋、铁甲两营。傅从之原本以为,大家同为武官,战功无论如何自己也有一份。可是谁会料到,杨天鸿居然如此心狠手辣,刚进安州就要拿自己脑袋去堵上御史的嘴。
  只有这样,才能显得他杨天鸿号令严明,公正无私。否则,玄火军即便是此战胜了,也会被御史铺天盖地的口水淹没。到了那个时候,顺明帝就算是有心维护,也不得不因为锐锋、铁甲两营的缘故,减薄应该给予杨天鸿的封赏。
  傅从之跪在地上拼命叩头。他一直在心里骂自己,为什么没有早早想到这些问题?直到人家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,才会灵光一闪,所有问题想得无比通透。
  杨天鸿脸上泛着奸诈阴冷的笑意:“傅将军、鲍将军,锐锋、铁甲二营问题颇多,此次作战又姗姗来迟。身为主将,本将讲得就是一个“信”字。若是连你们二位带兵将官都处罚不了,又谈何号令下属?”
  不等鲍勇反应过来,也不等傅从之再次开口哀求,杨天鸿直接挥手,对站在旁边的杨家侍从发布命令:“把他们推出辕门,斩首示众。”
  ……
  楚国京都的下午像往常一样平静。
  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,杵着长枪昏昏欲睡的守城兵丁被惊醒,睁眼看时,只见三名红翎急使快马加鞭疾驰过来,尽管神情疲惫,口中仍在不断呼喊着:“安州大捷,阵斩十万”的号子。
  消息传得比风还要快。眨眼的功夫,京城之内大大小小的酒肆茶馆都知道了来自安州的胜利,动作麻利的闲汉和茶博士已经把获胜消息当做资本,从客人手中换到了百十枚铜板。对他们而言,这相当于小半个月的收入。若是这样的消息再多些,就算一个月赚回来一年的钱,也绝对不是问题。
  顺明帝项钟慢慢喝着一碗玉梗粥,皇后张氏坐在旁边侍奉,桌子上摆着几碟精美菜肴,虽说式样简单,看上去却令人很有食欲。
  对于女人,项钟的需求远远不如其他帝王那么强烈。楚国皇宫内院规模不大,仅是一后三妃而已。自从登基以来,顺明帝前前后后只选过一次采女。这种做法让很多大臣赞叹,也有很多大臣认为有失君王礼节。对此,顺明帝总是置之一笑,不做回答。
  后宫里的险恶阴暗远远超出外面的世界。这个道理,顺明帝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明白。上一次选采女,后宫补充了三百多人。不到两年时间,这些采女已经死了好几十个。有得了急病暴死,有的死法莫名其妙,不外乎是走路从台阶上摔下来,或者是不小心掉进了井里。还有几个死得比较干脆,宫人第二天一大早就在房间里发现悬梁上吊的尸体。
  顺明帝对此心知肚明,却也无可奈何。
  自己勤于政务,没有多少时间去后宫闲逛。照内侍总管东方空的说法,那些死掉的采女,都是容貌上佳。能够在后宫里活下来的部分,要么长相普通,要么就是性格谨小慎微,对皇后和几位妃子们唯唯诺诺。
  任何女人都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老公。后妃们也一样。顺明帝甚至产生过要把那些可怜采女全部释放出宫的念头,大臣们却认为这不合法度,一再劝阻之下,只能作罢。
  顺明帝觉得很幸运,长乐王项光还算是所有皇族当中与自己比较贴心的人。女儿项舞天,也就是小荷在宫外长大,安全上多了一层保障,也不用在宫里每天担惊受怕。唯一的缺憾,就是女儿脸上那块面积甚大的黑色胎记。太医院对此束手无策,多年寻医问药也毫无结果。每次想到这里,顺明帝都觉得无比惋惜,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,无法为女儿找一门满意的亲事。
  算起来,在几位后妃当中,张皇后算是性情温婉的善良女子。
  想到这里,顺明帝微不可查地摇摇头,端起粥,把碗凑到了嘴边。
  就在这个时候,内侍总管东方空匆匆跑进来,手中拿着一份插有三根红色翎毛的密封信件,激动亢奋之色溢于言表。他在项钟面前“扑通”跪下,欢快的声音比平时大了几分。
  “启禀陛下,南疆大捷。平南将军杨天鸿阵斩十万越族蛮夷,安州之困已解。”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